电力是工业的血脉,处理好电力的“供与需”也是经济大省的头等大事。
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的GDP总量和用电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四位,依托风电、光伏和核能,这些省份近年来也在大举提升发电能力――
仅过去一年中,江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风光新能源占比超四成;山东全年非化石能源发电1859.0亿千瓦时,增长17.8%……
格局正在慢慢发生变化,2024年山东发电量攀升至6055.9亿千瓦时,与江苏(6330.7亿千瓦时)接近,而今年前2月,山东发电量更进一步反超江苏、广东,时隔五年重回全国第二发电大省。
这也给我们透视全国电力版图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切口。过去几年电力大省的“追风”“逐光”,如何重塑发电实力格局?重返全国第二发电大省,对山东意味着什么?
1
重回第二
经济大省,通常也是用电大省。对于用电大省山东而言,过去一年非同寻常。
2024年6月,山东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成为东部沿海省份中首个解锁这一成就的省份;10月,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1.06亿千瓦(46.9%),历史性首次超越煤电(46.88%)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12月,风电光伏装机首次突破1亿千瓦……
这一年,山东获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非化石能源发电1859亿千瓦时,增长17.8%,占全部发电量的27.5%,比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风光核”三向发力,也使得山东发电量迅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发电量达到6055.9亿千瓦时,成为内蒙古(8179.7亿千瓦时)、广东(6955.3亿千瓦时)和江苏(6330.7亿千瓦时)后,第四个跨过6000亿千瓦时门槛的省份。
今年前2月,山东发电量进一步达到1017.1亿千瓦时,超越广东(942.8亿千瓦时)、江苏(947.8亿千瓦时),成为仅次于内蒙古(1359.8亿千瓦时)的全国第二发电大省。实际上,这也是山东时隔五年发电量再次攀升至全国第二位,但是背后的电源结构已经大不相同。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是能源生产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不过,山东的能源结构长期受困于“一煤独大”的窘境,即便“十四五”开局的2020年,山东全省的煤炭消费量仍有3.9亿吨。
从电源结构来看,2020年山东发电5513.7亿千瓦时,其中火电5067.2亿千瓦时,占比高达92%。在“双碳”背景下,山东痛下决心推动能源转型,“减煤”“降碳”也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关键词。
“十四五”以来,山东新能源装机以年均25.2%的速度增长,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三年实现双翻番。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山东省累计光伏装机约73吉瓦(GW),位列全国第一,累计风电装机约27GW,位列全国第五,新型储能装机约15.5吉瓦时(GWh),位列全国第三。
这也是支撑山东重回第二发电大省的核心因素。此时再来看能源结构变化,今年前2月,山东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827.1亿千瓦时、8.9亿千瓦时、50.7亿千瓦时、95.3亿千瓦时、34.79亿千瓦时,占比分别为81%、1%、5%、9%、4%。
据此数据估算,过去五年来,山东电源结构中火电占比下降11个百分点,风电占比上升5个百分点,核电、太阳能发电、水电占比分别上升2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
这也直观地说明,山东重回第二发电大省背后,电源结构正在从“一煤独大”向“风光核”三级支撑转向。
2
重塑格局
在全国电力版图上,山东只是一个能源转型的侧影。国家能源局信息显示,截至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亿千瓦,其中太阳能、风能装机容量分别占27.4%、15.6%,合计超过43%。
随着近年来,各地大举押注“风光”,火电的角色从“压舱石”转换为“稳定器”,全国电力版图正在被悄然重塑。尤其是“头顶有风光”的内蒙古,占据全国57%的风能资源和超过21%的太阳能资源,风光装机量和发电量都增长迅猛。
截至去年底,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达1.35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51.2%,提前一年实现新能源装机超火电装机,新能源发电量2125亿千瓦时,连续两年在新能源总装机、新增装机、总发电量三个方面拿下全国第一。
自2022年,内蒙古以6440.3亿千瓦时发电量,反超广东(6102.2亿千瓦时),登顶全国第一发电大省。短短三年过去,其发电量已经达到8179.7亿千瓦时,甩开广东、江苏和山东,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回顾过去五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内蒙古是发电量唯一超过8000亿千瓦时的省份,广东、江苏、山东处于6000亿千瓦时阶段,新疆、四川处于5000亿千瓦时阶段,浙江、山西和云南处于4000亿千瓦时阶段,河北也在逼近4000亿千瓦时阶段,这些省份共同构成全国前十的发电大省。
事实上,内蒙古、新疆、四川、山西、云南等省份均属于西电东送的外送大省,其中内蒙古、新疆是风电、太阳能发电大省,前者新能源发电量在2000亿千瓦时上下,而后者也已经超过千亿千瓦时。同时,四川、云南作为水电大省,年水力发电量均在3000亿千瓦时以上。
这也是这些电力大省地位进一步稳固的重要因素。在全国发电版图变化的背后,一个隐性的逻辑是,火电退、水风光核进,资源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电力优势,不论发电大省、用电大省概莫能外。
从全国来看,2025年发电大省正在进一步角力,内蒙古在冲刺4000万千瓦以上的新能源装机,广东要新增电源装机3000万千瓦,浙江要确保新增电力装机2000万千瓦以上,而山东则明确要力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2000万千瓦……
这也将进一步影响着全国电力版图。
3
电力市场
“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加快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有序推进海阳、荣成等核电厂址开发建设,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
这些重大工程,将是山东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发力点。就在本月初,山东省印发《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 (2025―2035年)》,提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绿色转型,而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是重中之重。
即便山东发电量保持稳步增长,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保供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去年山东电网有61天负荷破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东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志伟曾表示。
今年山东有望成为北方第一个、全国第三个GDP过10万亿省份,对于可靠电力供应、扩大有效投资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新能源出力靠天吃饭,极热无风、日落无光,高峰负荷时段难以提供可靠电力支撑。
根据规划,到2030年山东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突破2亿千瓦、达到煤电装机的两倍,新能源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并网消纳之间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频频出现的“负电价”。
当然,山东也正在采取超常规举措,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就在去年12月,山东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 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分类、逐步提高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
2025年到2026年,新增风电项目可自主选择全电量或30%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新增光伏发电项目可自主选择全电量或15%发电量参与电力市场;2030年起,新增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面入市。
这也将推动新能源发电量的稳步增长,从而缓解当地的电力供需矛盾。当然,要根本性解决电力供需矛盾问题,推动新能源电力的增长和消纳还不够,也要依靠全国电网互济提升电力结构中的绿电比例。
依托“五交三直一环网”大电网,山东在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中省外来电1548亿千瓦时,占比达到18.6%。而预计5月,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
陇东至山东 ±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将投运,西北地区的煤电、风电、光伏发电将“打捆”发往山东,每年可送电量超40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达50%。
向外通过西电东送寻求绿电支援,向内全力推动新能源电力消纳,经济大省山东正在以新型电力系统引领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建设,而能源转型也将为其迈向“10万亿”,乃至更大的目标提供一个更可靠的安全底座。
记者|淡忠奎
编辑|何小桃 杜波
校对|程鹏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兰素英 摄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每日经济新闻
有话要说...